南京长江隧道公司:在平凡中追求卓越

2008-03-31 00:00

  前不久,德国专家伊尼格在回国前,特意找自己的徒弟种记鑫谈心,希望种记鑫能随他回国,到长江隧道盾构机生产厂家、德国“海瑞克”公司工作,并许诺他可以拿到比目前高10倍的薪水。种记鑫婉言谢绝了。

德国专家看中的是种记鑫的技术。

  种记鑫今年25岁,前年从山东理工大学毕业时,对盾构机几乎一窍不通,然而,凭着自己的钻研,他现在已经是长江隧道盾构机盾体组装电气组组长。他的技术和敬业,让外国专家对他刮目相看。

  在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工地上,像种记鑫这样的建设者有很多很多,他们依靠精湛的技术、严格的管理、无私的奉献,确保了南京长江隧道工程的顺利推进。

技术篇:打赌赢了,德国专家自掏腰包请客喝啤酒

  种记鑫和其他20多个小伙子一样,大学毕业没多久便加入中铁十四局,在外地参加培训两个月后,便投入到南京长江隧道工程建设。

  “当时外国专家对我们没什么信心,只让我们边看边学,很少让我们动手。”种记鑫说。

  去年7月,长江隧道第一台盾构机开始组装。包括伊尼格在内的德国专家按照熟练工标准列出了苛刻的工作计划:在一周内完成盾构机主驱动电缆安装。没想到种记鑫却说,他和同事可以用3天时间完成任务。于是,伊尼格和种记鑫打起了赌,赌注是一箱啤酒。

  3天后,种记鑫和同事凭着熟练的技术顺利完成了任务。“我们没有想到你们学得这么快。”伊尼格自掏腰包兑现了承诺。

在技术上让外国专家信服的事远不止一件。

  “最初外国专家觉得我们不懂技术,对我们的态度有些傲慢,现在相隔老远就开始主动打招呼了。”中铁建教授级高工、长江隧道总机械师沙明元说,中国工人在学习技术、掌握技术上的出色表现,最终赢得了外国专家的尊重。

  第一台盾构机组装调试时,出现了一件怪事:机器启动时该动的地方不动,不该动的地方乱动,德国专家开始也弄不清怎么回事。沙明元却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德方负责组装盾构机时用的液压油出了问题。德国专家在抽检液压油后发现,事实果然如此,结果更换液压油后机器恢复正常工作。

[Page]

  “我们信服中方专家的技术。”“海瑞克”项目经理阿诺伊斯就此事接受采访时说。

  南京长江隧道公司总经理尚清喜介绍,包括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詹天佑科学技术奖的沙明元在内,中铁建为长江隧道工程配备了强大的专家队伍。与此同时,在隧道工程实践中还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技术骨干,原本德方计划在盾构机掘进200米后才交由中国工人操作,事实上,盾构机掘进30米后,20多岁的邢慧堂已是盾构机调试掘进总调度长、张磊已经胜任“机长”,甚至可以编写培训资料了。

管理篇:质量一流,意大利专家放心提前回国

  在长江隧道管片预制厂内,很难找到一片纸屑,连工地旁的宿舍楼扶手上也抹不出一点灰尘。而这里的清洁工只有郭德朝一个人。郭德朝50多岁,他有一个独门“绝活”,就是可以从几个用坏的拖把中挑出好布,再拼成一个新拖把;从几个扫断的扫帚中选出稍长的枝条,再做成一把新扫帚。

  “这里的成本控制非常严,每月只配发三把扫帚、两个拖把。”郭德朝笑着说,他来这里之前是个农民,但也只是在年轻时自己扎拖把和扫帚,现在手艺又回来了,这样新旧循环后正好够用。

  管片厂项目经理赵誉说,他们的管理贯穿在安全、质量、成本控制各个环节。

  前不久,一位名叫郭海波的工人给管片厂安全主管代洪波发了一条短信,说感谢管片厂因“小事”开除了他,让他懂得了很多道理。原来,管片厂有规定,车间航吊车下不允许站人,违规一次罚款,两次开除。郭海波一直没把这当回事,结果真的被开除了。

  “我现在南京另外一家工地上班了,由于遵守每项规定,已几次受到领导表扬了。”郭海波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他早先在其他工地上班时,类似规定经常形同虚设,没想到管片厂什么都动真格,他开始不理解,现在却发自内心感谢开除他的领导。

  管片厂的质量管理更严。这里生产的管片宽2米,但要求精度误差控制在0.5毫米以内。为了达到这一精度,管片厂要求每次浇筑前,都必须由专人用千分尺对模具的12个点进行数据测量、调试。管片浇筑完成后,要在上面套一层塑料布来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导致开裂。在浇筑初期,有时会发生塑料布粘连管片表面,导致表面层不光滑的现象。尽管这并不影响管片质量,但管片厂总工程师向章羚主动要求自罚5000元,并在一周内找到了解决“瑕疵”的办法。

  目前,管片厂已生产出1130环管片,没有一环废品。“这种模具受气温、压力等因素影响都会出现变形,中国人创造了没有一个废品的浇筑先例。”来自意大利管片模具厂的技术专家说。因为对中国工人的操作很放心,他去年底提前回了国。回国前,他脱下自己的工作服,要求换一顶标有“中铁十四局”字样的安全帽作为纪念。

[Page]

奉献篇:“这是‘样板工程’,我们一定全力以赴”

  孙德运今年61岁,是中铁十四局的老员工,已退居二线。去年7月,盾构机组装时,有着盾构机组装经验的他被请求再次“出山”。孙德运接到电话后,当天就从徐州老家赶到工地。去年9月,孙德运六十大寿,正是组装的关键时候,老孙的儿孙坐车来到南京,在工地上让老孙吃了生日蛋糕。

  张公社是盾构机掘进项目经理,他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去年上半年,中铁十四局派出了20多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去广州南沙参加盾构机组装、操作培训。去年7月,盾构机抵达南京后,他们又开始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现场学习。在长达半年的时间内,这些小伙子只有在去年中秋节放过半天假。

  “女朋友赶到工地来看望他们,他们都没空陪着去南京主城逛一逛。”张公社说,去年9月,有13个姑娘结伴来工地看望她们的男朋友,她们的男朋友只是中午陪着吃了一顿工作餐,就回到岗位上去了。当天晚上,因为男朋友加班,这些姑娘只能在会议室看电视、吃瓜子,在宿舍帮他们洗衣服,这种场景成了长江隧道工地一道奇特的“风景”。

  张公社还向记者说了德国专家前后态度的变化。

  “最初德国专家很固执,每天工作八小时,多一秒都不干,后来他们发现自己的工作效率远远跟不上中国工人的节奏,也被我们的精神感染了,最终同意加班了,确保了工程顺利推进。”

  “我们通过招标模式创新,用制度引进了这么一支优秀的建设队伍。”南京市长江隧道办一负责人介绍,长江隧道项目中标单位中国铁道建设总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84位。市政府在招标文件中明确,必须由中标单位法人出任南京长江隧道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对长江隧道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为此,中铁总公司两任副部级董事长先后出任南京长江隧道公司董事长。

  “南京长江隧道是我们的‘样板工程’,它的成功与否对中铁总公司今后在隧道工程上发言权非常关键,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南京长江隧道公司总经理尚清喜说。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网 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

本文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泥网立场。联系电话:0571-85871513,邮箱:news@ccement.com。

阅读榜

2025-04-22 0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