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团诞生记
2026年,海螺集团即将迎来成立30周年的重要节点。30年来,它从安徽走向全国,迈向世界,成为中国水泥行业的领军者。连续多年在水泥行业独占效益鳌头。但很少有人知道,30年前,海螺集团差点胎死腹中。
故事要从1994年说起。当时,一场政府机构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安徽也积极响应。1994年4月20日,皖发5号文件“省直党政机构改革方案”中要求“省建材局......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不再兼有政府行政管理职能。原承担的行政职能分别转移到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1995年1月1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安徽省人民政府常务 会 议 第53号纪要,称“会议听取并原则同意省建材工业局关于机构改革方案的汇报,认为,省建材工业局提出的改制转体方案符合机构改革和政企分开的原则,是比较规范的改革方案,会议确定同意省建材工业局成建制转为经济实体,成立安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总公司(正厅级),并授权经营管理原省建材工业局直属企事业单位和局本部的国有资产,具体手续按有关规定办理。
”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安徽省建材局出台方案,“成立安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总公司(以下简称总公司),通过政府授权,以资产为纽带确立集团总公司与集团成员企业间的母子公司产权关系,按集团整体发展规划由集团总公司在集团企业范围内统一决策,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方案上报之后,安徽省建材局紧锣密鼓地开始筹备转型。在安徽省建材局办公大楼内,将原先的局长办公室打通成为董事长办公室,外面房间已经物色好了接待秘书。同时总公司关于派往直属企业宁国水泥厂重要岗位上的人员也都在酝酿和传说中。
时任宁国水泥厂厂长的郭文叁,在得知这一方案后,坐立难安。在他和一班人心中,一直怀揣着打造海螺集团的梦想。宁国水泥厂自1978年筹建以来,历经多年发展,已在行业崭露头角。郭文叁1991年主持宁国水泥厂工作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新型干法水泥国产化,以解决宁国水泥厂人员过多,劳动生产率不高的问题。用18个月的时间,以不到3亿元的投资建设了一条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国产化生产线。宁国水泥厂确定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在芜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材了塑钢型材生产线,成立了安徽宁昌塑料包装有限责任公司和建筑安装公司等,接收了铜陵水泥厂,已经形成了集团的雏形。后续还有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如果按照总公司的方案,下属大型企业只有300万元以下的项目自主权,他不知道,宁国水泥厂还能干什么。不甘心被纳入一个可能束缚企业发展的框架。为了实现心中的蓝图,他开始四处奔走。先是找到分管副省长,陈述宁国水泥厂的独特优势与发展愿景,争取理解与支持。
既然有了两种不同意见,当时,安徽省政府请出曾参与过宁国水泥厂建设的安徽省顾问委员会常委刘征田,委员刘纯、金文轩,进行调研。而后两位曾经在宁国水泥厂建设指挥部和安徽省建材局担任过领导职务。
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安徽省建材局直属企业巢湖水泥厂,白马山水泥厂,铜陵水泥厂和宁国水泥厂。巢湖水泥厂和白马山水泥厂都是多年的老国有企业,生产工艺落后,人员负担重,经济效益下滑,调研组在宁国水泥厂看到,尽管这家企业身处山沟,运输多有不便,但通过一系列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形成了集团的架构。完成了国产化生产线之后,企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班子成员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企业生机勃勃。
1996年,中国第一条新型干法水泥国产化生产线在宁国水泥厂建成点火。
调研组的三位领导都在政府机关担任过要职,他们深知办企业和行政管理是两码事。在调研中,他们得知有三件事,使企业不敢相信由安徽省建材局摇身而变的总公司有能力经营好企业。
第一件事是建材大厦的建设。80年代末,安徽省建材局在合肥市中心繁华要地三孝口,拆迁了一块空地,计划建设建材大厦。当时有两个方案可供选择:一是交给其他单位建设,建材局出地皮,不拿一分钱,建成后双方平分建筑面积;二是建材局独立建设。
在讨论方案时,领导班子成员一致同意独立建设方案,大家心想,省建材局下面有水泥及玻璃等直属企业,自己是搞建材材料的,难道还建不起一座大楼吗?会上领导们憧憬着要建合肥市当时最高的建筑,最顶层要做成旋转观光餐厅,可以俯瞰合肥市最主要的街道长江路。
省建材局要建建材大厦,下属企业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各直属企业纷纷出资。宁国水泥厂就拿出了800多万元。然而,项目推进过程中,问题接踵而至,建设成本不断攀升,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眼看难以为继,省建材局让出资最多的宁国水泥厂派出一位副厂长,入驻建材大厦,全权负责大厦建设。副厂长进驻之后,发现建设筹备处人员构成复杂,不少人都有各方面领导的背书。宁国水泥厂派去的副厂长,面对如此局面,深感无力。郭文叁果断决定,撤回人员,宁愿这800多万不要了,也不能去趟这趟浑水,填这个无底洞。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这座建材大厦成了烂尾楼。直到建材局撤销后,2004年,才由安徽省经贸委协调武汉来的商人,收拾残局。将其更名为金川大厦。武汉商人据说投资了4000万元,将大厦建起来之后,以5000万元卖掉走人。由于大楼设计先天不足,顶层旋转餐厅自然是没有了。地下停车场,只能停几部车。武汉商人为了赢利,将大厅隔成门面房卖掉,弄得一个位于闹市的公寓楼,不伦不类。租金比周围的写字楼都低。建材局下属企业投入数千万元,最后一平方面积也没有捞到。倒是建材局的部分职工得了“好处”。由于这栋大楼挡了后面职工宿舍的阳光,建材局4号楼的职工,每户平均得了大约1.5万元的阳光遮挡费,当然,这钱是接盘的开发商出的。
第二件事是建材局的经商故事。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全国掀起经商热潮,党政军民学,一起来经商。安徽省建材局也不甘示弱。组织一帮年轻人从直属企业巢湖水泥厂“赊”了5000吨水泥,运往珠海售卖。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市场经验和计划,当水泥通过巢湖、长江,运到珠海时,时过境迁,市场行情已变,找不到下家接货。无奈之下,只能将水泥卸在篮球场上,还得时刻防范下雨损坏货物。最终,这笔生意以亏损告终,据说巢湖水泥厂的5000吨水泥货款走到该厂注销时仍未结清。
第三件事是,铜陵水泥厂的建设。铜陵水泥厂是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省建材局负责筹建,是有名的“胡子”工程。1983年开始筹建,没有法人的指挥部班子一换再换。由于缺乏投资主体和建设资金,拖了13年,概算从8亿调整到16.8亿,最终还是被迫停工。1995年9月,安徽省政府决定由宁国水泥厂厂长郭文叁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以宁国水泥厂为主,组建安徽铜陵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郭文叁临危受命,带领班子一干人马,仅用了9个月,便让这个拖了13年的工程建成投产,比概算节省了2.8亿元。
铜陵水泥厂第一条日产4000吨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
调研组最后向省政府提交了调研报告,不知他们的调研报告是否对省委、省政府后来决定成立海螺集团起到了作用。
1996年8月26日,安徽省委、省政府在芜湖召开“开发皖江,呼应浦东”全省工业工作会议。不知通过什么渠道,郭文叁获得了向安徽省委书记卢荣景当面汇报的宝贵机会。面对省委书记,郭文叁情真意切地说道:“我虽不是安徽人,但一毕业就来到宁国水泥厂,在这里工作了十多年,从基层操作工干起,对厂里的每个岗位、一草一木都充满感情。我们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新型干法生产线的国产化,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规划,想打造具有独特竞争力的海螺集团,如果被并入建材总公司,自主发展空间受限,这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这并非我们不信任安徽省建材局,而是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企业运营和机关行政有着本质区别,一个主体既当老板又当婆婆,很难让企业真正按照市场规律高效发展。”
郭文叁在汇报中表达了宁国水泥厂领导班子要将海螺水泥做大做强的信心,并表达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如果将宁国水泥厂并入安徽省建材总公司,他将辞去宁国水泥厂厂长职务,回山东老家,或是去夫人老家宁波。这番肺腑之言,让卢书记对宁国水泥厂的诉求有了深入了解,也为后续的决策埋下了伏笔。经过综合考虑,1996年 9月 3 日,安徽省下达了关于成立海螺集团的文件。
同年11月7日,海螺集团在皖江重镇芜湖市文化路39号注册成立,正式走出山沟。
位于芜湖的海螺国际大酒店,也是海螺集团与海螺水泥的办公地址
海螺集团成立之后,以资本为纽带,先后重组了铜陵水泥厂、白马山水泥厂,托管了巢湖水泥厂等,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为中国水泥工业的T型发展战略贡献了一份力量。成为中国水泥发展的一面旗帜。世界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后面的故事,业内皆知,毋庸赘述。
铜陵海螺日产10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
巢湖海螺3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
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捉收集纯化示范项目
海螺集团白马山水泥厂利用二氧化碳作气肥实施的智慧生态农业项目
由于海螺集团的诞生,安徽省建材局的机构改革方案自然也没有理由继续进行下去。令方案制定者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当初的方案,客观上起到了催生海螺集团诞生的作用,从而促进了安徽乃至全国水泥结构调整的进程。安徽省建材局也因此得以保留,直到2000年机构改革中才被撤销。也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一位在安徽省建材局工作过的领导同志感慨于海螺集团诞生中的风风雨雨:“要感谢当年卢荣景书记的英明决策,使安徽乃至全国有了这样一家优秀的企业,一家在世界面前,中国人能够引以为傲的企业。”
来源:大话建材
编辑:杞青蓉
监督:0571-85871513
投稿:news@ccement.com